祝英台小传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来源:算命网 时间: 2023-05-06《祝英台小传》 (清)邵金彪撰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 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 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 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 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 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 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 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 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 元间祝英台的小名,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 。朱大可:梁祝故事——男同志的情感哀歌2015-09-13 16:24:00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929 次 | 评论 0 条梁祝故事:男同志的情感哀歌朱大可梁祝故事的前因后果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
有人声称,它是 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 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 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 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流。梁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尽管文字比较简略,但五官眉目都 已成型。而更为详尽地叙述其细枝末节的,当推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援引的《祝英台小 传》 ,它这样告诉我们说,东晋时代有个女子祝英台,小名九娘,出身于浙江上虞富家, “生 无兄弟,才貌双绝” ,父母想要为她择偶,她却推辞说,女儿应当出外游学,去寻找真正的贤 士。于是就改扮男妆,自称“九官” ,云游江湖,路上遇到会稽(今绍兴)人氏梁山伯,惺惺 相惜, 于是一同到江苏宜兴善权山的碧藓岩下搭建书房, 刻苦读书, 同居同睡长达三年之久, 而梁竟不知道祝是个女子。 分手时, 祝英台嘱咐梁山伯, 要他务必在指定日子里来家里赴约, 他会告知父母,把自己的妹妹“九娘”嫁他,这其实就是以身相许的秘密承诺。但梁山伯却因家贫自卑,不敢前往,拖过了约定的日期。于是祝英台父母就跟富豪马家 订下女儿的婚事。后来梁山伯当了鄞县的县长,赴任时途经祝家,查询“九官”这个人,家僮回答说,家里只有“九娘” ,并没有“九官”这个人。
梁山伯这才惊悟,便以同学友情为由,恳求 相见。英台以罗扇遮面,出来作了一揖,仅此而已。梁山伯追悔莫及,思念成疾,竟然不久 就病死在任上。《小传》进而描述说,第二年英台出嫁马家,下令水手绕道前往梁山伯的墓地凭吊。抵 达时风涛大作。英台在山伯墓前失声痛哭,大地忽然裂开,英台坠入墓穴,外面仅留下她的 衣裙,却也化作蝴蝶飞散而去。宰相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上奏朝廷,皇帝感念英台的忠贞 情爱,封她为“义妇” 。如今山上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常有大碟双飞不去,相传是两人的灵魂 所化,所以世人称这种大蝶为祝英台。明代陈仁锡的《潜确类书》称,南齐建元二年,当地 人在当年读书的老宅上建了“碧藓庵” , 刻有“祝英台读书处”字样, 来纪念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 至此,梁祝悲剧变得情节曲折,委婉动人,已大致完成了其叙事结构的发育过程。同性恋语法下的梁祝传奇 朱大可然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并不是寻常的“男欢女爱” 。尽 管祝英台爱上梁山伯,确乎是女人对男人的传统爱慕,无须大惊小怪,但梁山伯对祝英台的 感情,却是大有蹊跷,很值得我们细加玩味。十五年前我就曾撰文,指认它是经过伪饰的同 性恋范例, 显示了中国同性恋文化和美学的基本特征, 但这一长期流传于吴越乃至长江流域 的悲剧,同时也是话语误读(或掩蔽)的一个范例。
从被言说和传播起,直到在越剧中扩充 与定型, “梁祝”一直遭到异性恋话语的阐释,以致它的真实语义被长期歪曲,并且以后还将 被继续歪曲下去。 梁祝故事之所以遭到误读,乃是由于其主要角色是一对男女。消除这一语误的方式,就 是运用同性恋语法对文本展开重读。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梁祝”文本的入口,伫立着梁山伯的英俊身影,他正形单影只 地行走于访学的道路,这时,另一个出门访学的婀娜“男子” (由祝英台假扮)出现在他孤寂 的视界里。这个陌路相逢的“男子”用“他”的秀丽、娇羞和温柔,点燃了梁山伯的情火,促使 他以“友谊”的名义与之同行乃至结庐共居。他们同宿一室,朝夕相处,感情日益深厚,而梁 则在等待一个感情出击的适当时机。 祝英台化妆成男子后究竟是怎样的形象,这点可以从越剧《梁祝》中获得启示。由女演 员扮演的祝英台,尽管一身文士装束,却依旧是眉黛含春,从骨头里散发出女人的妩媚。但 不同寻常迹象在于,这种“娘娘腔”不但没有触发梁山伯的反感,反而令他对前者产生了一段 非凡的“友情” 。 祝英台并未意识到梁的“友情”中所隐含的特殊意味。她私下爱慕着梁,以为只要她还原 为女妆,梁一定会加倍欣喜和娶她为妻。
在分别之际,她含蓄地向梁山伯发出了隆重邀请, 希望他能准时到家里迎聘她的妹妹(她本人的一个代码) “九娘” 。这是一个旧时代女子向男人所发出的暧昧而动人的呼吁。 然而,梁山伯并并未如期赴约。他事后对人辩解说,因为家境贫寒,无钱置办聘礼和婚 仪。这显然是一种推脱之辞。而更符合逻辑的推断是:他对娶一个女人没有任何兴趣。他仅 仅喜爱哥哥“九官”而已。为避免“娶亲”造成的“麻烦” ,他压抑下了与祝英台重逢的强烈渴望。 他的计划是先拖过下聘礼的约期,使婚姻成为不可能,然后再登门造访,以了却对祝英台的 无限思念。 但这一举动严重打击了祝英台。 她的父母不容许女儿继续为一个贫穷弟子耗费青 春,决定将其许配给富豪马家。祝英台找不到任何理由推诿,只能应允这种父母之命。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双双“觉醒” 此后的事件发展变得越来越富于戏剧性。 当梁山伯在赴宁波当官途中专门前往探视祝英 台时, 家童声称府上只有“九娘”而没有“九官” , 这使梁猛然意识到他犯了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 ——爱上了一个真正的女子。震惊之余,他要求亲眼见一下祝,以证实家僮的说法。祝英台 用罗扇遮着脸腮, 出来向他袅袅作了一揖。 梁又惊又怒, 以为受了莫大的欺骗——这个女人, 竟然伪装成男子欺骗他,把他置为感情的掌上玩物!这再度证实了世上女人的险恶。
然而, 祝的妩媚形象却继续纠缠和折磨着梁,使之无法从往事的甜蜜追忆和残酷现实中摆脱出来。 尽管担任县令符合他大济苍生的理想,但致命的精神楚痛,最终竟把他推向了病魔、伤痛和 死亡。惊悉梁山伯病逝的噩耗, 祝英台最初的反应是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悔恨。 她把梁见到她“真 身”时又惊又怒的情形,当作梁热恋和追悔的证据。她后悔当初未能及时揭破自己的性别, 以致对他心灵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致命打击。 但这时一些有关梁山伯同性恋的风闻可能已经断 续传来。她半信半疑,亦悲亦恼,心情复杂地踏上了出嫁的道路。 为证实民间的传言,她下令船夫专门绕道清道山,并以风浪太大为由停船靠岸,然后只身前去祭扫梁墓。从这时到她“自杀”为止,其间一定发生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使她最终 了解到梁山伯对她的感情的真正实质。 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和羞辱: 她对梁山泊 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而已。 在梁祝事件的结尾, 祝英台肯定是以“失踪”方式离开我们的。 她绝望地留下自己的“绣裙” , 并再度改换男装,向一个我们无法知晓的地点逃亡,从此隐名埋姓,下落不明。 为了对祝英台的失踪找到一种合理解释, 作为地方富豪的马家可谓费尽了心思。
他们编 造大地(墓室)裂开,祝台跌入殉葬的情节,以瞒天过海,欺骗世人。就连国家官员和皇帝 都对此深信不疑。在真假奇迹相混的东晋时代,人们可以轻信一切奇怪的事情。我不想对此 有所物议。我所惊讶只是,尽管这宗案件破绽百出,但经过近千年的探询和阐释,却至今都 没有人对此提出必要的异议。 “蝶恋花”还是“蝶恋蝶” 在梁祝悲剧的结尾,出现了双飞不散的大蝶。据冯梦龙《情史》记载,祝英台死后,她 的家人在墓前焚毁她遗留的衣物, 那些衣服竟在火焰里化成了蝴蝶。 当地人称黄蝶为梁山伯, 黑蝶为祝英台。这再度向我们显示了“梁祝”故事的同性恋语义。 《岭南异物志》记载说,南海有一种巨型蝴蝶,形状大如船帆,除去翅膀和脚足,还有 八十斤重,味道极其鲜美。这种超级肉蝶如今早已销声匿迹,而人们所看见的蝴蝶,只是纤 弱而美丽的鳞翅目昆虫而已,它象征着人类的自由与欢乐,以及对美丽事物的贪恋。它同时 也是男xingai情的奇异代码。此外,蝴蝶和花( “蝶恋花” )还是男女爱情的对偶象征。 对于蝴蝶的哲思, 最早出现在庄周的寓言里。 正是道家大师第一次揭示了这种昆虫与人 类的密切关系。 他们可以在梦的无意识状态中互相转化。 庄周的蝴蝶梦表达了物体间界限的 消解。
《搜神记》 ( 《太平寰宇记》所引之版本)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宗化蝶奇案,发生在 战国时代的齐国。当时的昏君宋康王,霸占了手下官员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含愤自杀,而他的妻子也从青陵台(今山东郓城)上跃下自尽,宋康王的侍卫急忙去拉她的衣裙,不料那 些碎片随之化成了美丽的蝴蝶。 梁祝故事似乎是何氏悲剧的某种延展,但其语义却大相径庭。我们发现,蝴蝶的蛹变过 程是意味深长的,它从圆筒形或纺锤形的蛹里羽化而出,暗示着“女人” (幼虫期的毛虫)蜕 变成了“男人” 。祝英台的蝶化(男化) ,无疑就是针对梁山伯的情感承诺,即在经过性取向的 转变之后,祝最终实现了他对于梁的非凡爱情。这是男同性恋者所期待的伟大时刻。蝴蝶在 那个短瞬的时刻里脱颖而出祝英台的小名,身上布满彩虹般的图案,在花丛里翩然起舞,变得仪态万方, 光华照人。在生命形态的最终阶段,它向我们展示了其最灿烂的容貌。 蝴蝶与花的关系,暗喻着男人对女人的爱情,但一对蝴蝶间的关系却是截然不同的,它 要演绎的只能是两个男子间的爱情。 这种情感无疑是难以启齿的。 尽管东晋的宫廷和士大夫 社群中流行“男同志”之风,但在一个儒学日益昌盛的时代,要完成对它的叙事,仍然必须借 助转喻、双关和借代等修辞技巧。
它的语义被含蓄地书写在比翼双飞的蝴蝶里,变成一个秘 不可宣的哑谜,留待聪明的世人以解读。 这就是“化蝶”在整个梁祝叙事中的核心价值。我不知道这个完美的结局究竟是什么人的 杰作,但它无疑是整个传说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躲藏在故事尾部,向我们揭示了整个悲剧的 真正本质。 越剧的“女同志美学” 在结构和元素没有受到任何毁坏的前提下, 仅仅变换了一种密码, 我们就获得了有关梁 祝故事的全新版本。 这与其说是一次标新立异的阐释行为, 不如说是对梁祝故事的语义还原。 正是这样的民间话语为近代戏曲提供了不朽的源泉, 使它充满着某种迷离的异常情调, 并且 让那些寻常的情感文本黯然失色。 尽管有过京剧( 《英台抗婚》 ) 、川剧( 《柳荫记》 )等各种梨园样式,但置身于江南民间同性恋的家园,越剧才是讲述梁祝悲剧的最佳曲种。1945 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 哀史》 , 以后又重新整理上演, 在 1952 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 演出一等奖、 演员一等奖等,倍得殊荣。1953 年,该剧又被拍成首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此完全确 立了越剧阐释梁祝的威权地位。 梁祝故事与越剧与的这种亲缘,还因为其演员都由女性担纲。
从“草桥结拜” 、 “十八相送” 、 “楼台相会”到“化蝶双飞” ,一群美丽女子演出着男女众生的痴情故事,圆润婉转的舞蹈、软侬 香甜的唱白、低回悠扬的丝竹,把被水乡环绕的戏台转换成了纯粹的女儿国度。 “文革”企图 改造越剧,强迫其纳入男性演员,但其结果竟然完全一样――所有男角都散发出女性的妩媚 光辉。甚至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都不可阻挡地洋溢着女性般纤细柔软的情调。 越剧的“功绩”就是从一个隐秘的角度改造了梁祝故事,把这一“男同志”的哀歌,悄然置 换成“女同志”的情感圣剧。梁山伯看起来不是一个男性,而更像是“女同志”中扮演主动角色 的 T 角,“他”逾越了男权文化的界限,书写着民族同性恋美学的瑰丽篇章。在前总理*** 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红楼梦》 、 《西厢记》 、 《白蛇传》 、 《情探》 、 《追鱼》和《碧玉簪》的不 倦打造,越剧已经逼近这种美学的核心。 然而,真正重要的事物也许并不在戏台之上,而是在戏台的四周。一方面是戏曲演员的 言说影响了观众的言说(倾听)方式,一方面是观众对戏曲话语的强有力的设定,这场围绕 舞台所展开的对话是没有边界和终结的, 但支配戏曲语法的终级之手肯定不是表演者, 而是 那些脸庞隐没在黑暗中的民众,他们的趣味支配了戏曲。在民众的指引下,越剧沿着同性恋 的方向胜利前进,达到了它们在上世纪中叶的高潮。 (原载《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