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算命网logo 996算命网

难忘的庙会

来源:算命网    时间: 2022-04-08

【第1篇】庙会

我们小孩子对赶庙会总是情有独钟。每当过新年,我最盼望的就是穿上新衣服,在人来人往的庙会上寻找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有时还会和伙伴们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每次去赶庙会我都兴高采烈的。

听爸爸说:“庙会都是在庙宇旁边举行的,人们去庙中烧香、放炮、拜佛,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次的大会。”

我听后欣喜万分,不禁联想到很多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爆竹声中一岁”等,于是我就更盼望去赶庙会了。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又是一个大年初一。我想:赶庙会这一天总是让我给盼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穿好新衣,和家人一起早早地去了。一路上遇到许多也是去赶庙会的人,大家都谈笑风生,到处都洋溢着新年喜悦的气氛。

因为我的家乡地理位置特别,所以庙是建在一座山顶上的。当你来到山脚下,向上仰望真是蔚为壮观,。一条通向山顶的路,上面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山顶上升起了白烟,像一条巨龙笼罩着庙宇,还传来了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终于又来到了庙前面。灰色的墙壁,红色的大门里是一个大庭院,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鞭炮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似乎是吉祥的象征,幸福的源泉,它转载着上一年的烦恼与忧愁,一起在空中华为火花,最后随着轻烟飘走了。只留下人们都欢声笑语。我也把自己带的鞭炮拿出来,看着它发出的火花有一句诗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庭院中心是一个大香炉,我在山下看到的白烟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香炉中已插满了香。我和爸爸妈妈也向香炉里插了几根,同时也许下我的新年愿望:祝我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万事如意!

从人山人海的庙宇中走出来,坐下来歇一歇。正巧在离我不远处的草坪上搭了一个舞台,那正表演着节目呢。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就是河南传统的豫剧吗?演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头上带着闪闪发亮的头饰。台上的演员们个个演的活灵活现,特别是每一个人脸上的扮相让一眼就能看出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和性格特点,旁边的伴奏也是非常多,有二弦、月琴、三弦、大锣等乐器的陪衬下,显得格外生动逼真。他们有的唱的铿锵有力;有的唱的柔情似水;有的唱的委婉动听……这每一段戏的表演,显出来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也体现了河南豫剧的魅力,使它成为河南本土特色的文化形式。戏台前面热闹非凡,这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人们都眼球。

那片草坪上还有舞狮子的表演呢!那只“狮子”活泼可爱,还不是向人们眨眼睛,随着锣鼓声一起,一直只可爱的“狮子”便使出浑身解数,把人们逗的哈哈大笑,它一会儿转圈圈,一会儿又爬杆,给人们带来以无穷无尽的快乐。

从庙会中出来时,已经下午了,锣鼓声和鞭炮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来赶庙会的人还络绎不绝,人们都热情地拜年、问好,大家都沉浸在这欢快祥和的气氛中。

庙会上的炮声与青烟直到十五也不会停止,我一直都是在这欢快中度过的。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家乡的庙会。

【第2篇】庙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在现实生活中稳定保留的文化。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庙会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起源于殷商,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里举行。

只有文化的继承,才有文化的积累。2010年,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工二村小学把办学特色定位为“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意在落实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促进古今文化融合。“民俗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将民俗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学校主题活动等内容中,把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整合、提炼、分层、创新,在了解、实践、传承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点燃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民族智慧,培育传统美德,增强审美意趣。

十年来,我校的民俗校本课程从十几个社团发展成几十个,从普通课堂到精品课堂,从琴棋书画到茶艺篆刻……涉猎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民俗主题更加鲜明。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校园民俗庙会”,即农历“二月二”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更是越来越精彩。自2011年起,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从最早两届的纯粹参观学习,到逐年演变晋级的展示体验;师生们从最初满怀好奇地游园逛庙会赶热闹,到亲自参与每一年的主题文化活动,从节气知识到生肖知识到“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行为习惯的养生,从感受传统节日习俗到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校风校训和品德兴趣的风采都在这一天充分的展现。师生们每年都能领略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感受各具风采的民俗乐趣,品尝历久弥新的文化大餐。

我校的庙会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围绕中心词“民俗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在思想上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习近平主席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德规范,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更值得弘扬。

常言道“三岁看老”,儿时养成的好习惯往往会伴随终身。确定以“文明永承传兴旺中国年”为庙会主题,便是倡导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知识,了解古代先贤如何与人相处,古为今用,学习礼仪规范,做谦谦君子,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十二生肖文化,是一个穿越中华历史的文化符号,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理想。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渗透着十几亿中国人的生命信仰。“十二生肖闹新春,红红火火民俗情”为主题的庙会,就是以生肖为契机,让孩子们“说一说”生肖的来历;“讲一讲”与生肖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做一做”与生肖有关的书签;“画一画”“剪一剪”象征着吉祥、丰收、富贵之意的十二生肖;“唱一唱”有关生肖的歌曲……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见识了民俗文化的千姿百态,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觉。

2、在行动中凸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创新。

2016年3月10日,“明理清廉知行合一”为主题的第六届校园文化节如约而至。明理笃行,廉洁自律。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延伸到校风校训,营造崇尚真知,勇于实践,幸福和谐的校园氛围。这次的主题更注重孩子的亲身参与体验,亲手设计制作,让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谓之以知行合一。开幕式上,孩子们唱河洛大鼓,说三句半,同民间艺术家一起演豫剧……通过不同的形式体会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游园会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跟着老民间艺人、老师、家长们学习包饺子、擀面条、画糖画、吹糖人等民间技能,自豪地叫卖着亲手制作的糖梨水、拌凉皮、水果拼盘……有滋有味,热火朝天;游戏区里,同学们一起斗鸡、抓子、推铁环、猜谜语……传统的民间体育和民族智慧,快乐地在校园里传递…

2019年3月8日,学校举行了以“回归庙会寻找幸福”为主题的第九届民俗文化节,一改往年一个舞台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开幕式展演接着游园的形式,大胆寻求创新。庙会立根传统文化,追求创意新,形式新,节目新。学校设置了三个舞台,分别是“歌舞”“器乐绝活”“戏曲曲艺”,为学生搭建了更多展示的舞台,同时三个舞台还有竞技斗赛的氛围,倡导推陈出新,退出更符合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时尚趣味小节目,使校园庙会更加精彩纷呈。民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在批判继承中使孩子们深入了解,辩证继承,创新发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形式上体现传统民俗的丰富多样和童真童趣。

2017年2月27日,学校举行了以“中国味儿中国趣儿·我们的节日欢乐的童年”为主题为第七届校园庙会。这个主题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以品位乐趣为目的,旨在突出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游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强调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倡导孩子们在童真和童趣中快乐成长。开幕式上,各年级的老师和同学将传统节日编排成舞蹈、说唱、诗朗诵等,精彩地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游园会上,主打“传统民间游戏”的主旋律,“跳房子”“丢手绢”“抖空竹”“推铁环”“打面包”……多姿多彩的民间游戏让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继承了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点燃了对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游戏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文化素养。美好的童真童趣给孩子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今,每一年的校园民俗庙会已经成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的经典品牌活动,在校的孩子们盼望着期待着每年“二月二”的到来,毕业的学生思念着回味着“民俗大餐”的色香味儿。回首十年路,我们的校园庙会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多样,从守旧到创新,真正实现了“校园民俗教育”的职能。在不同主题的成果展示中,孩子们学习着、体验着、成长着。一届届工二学子,一个个民俗小达人,一次次快乐体验,一幕幕精彩画面,让师生们共享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们期待这些在校园扎根发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守住本心守住内在,开放出更灿烂的民俗之花!

【第3篇】庙会

提起庙会,估计很多地方都有。“庙会”顾名思义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因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于是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的娱乐活动。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在节日之外的某一个时间进行走亲访友的活动。

坦言之,在我来郑庵镇上班之前,对庙会的概念是一片空白,因为我们仓寨乡没有庙会,虽然隶属一县,仅隔几十公里。说是没有,但看到周边的乡镇都有,我们那里也曾经有过起庙会的经历。那该是几年前的事了吧,因为没有成功,所以那块儿记忆也就淡去了。

依稀记得,仓寨村有一个古庙,都叫它“老白爷庙”。庙宇就坐落在村西北街头,坐北朝南。面积不大,庙宇正殿三间,村里人说那是“明三暗五”的建筑;院子东西各有三间厢房,仅此而已。庙中的老白爷据说是坐化的得道高僧,只是在解放后庙宇用作学校的办公室了,老白爷也就不知道被安放到了哪里。

因为正有这样一个依托,又遇上了好事者的此意,村子就堂而皇之的起起了庙会。据说起会的那几天,在庙前塔起了戏台子,一连唱了七天七夜。也许是人们根本就没有那种意识,所以热闹过后,各忙各的营生去。自此,关于起庙会的想法再无人提起。

自从来到郑庵镇工作,才发现庙会之多,更体会到了赶庙会原来真的很隆重。其实这里的庙会早已不见了庙的踪影,只有几个人在一块儿推杯换盏、眼饧耳热的时候才会讨论到一些寺庙的历史。诸如砚台寺、砚张、台前等几个村的庙会,都是因为那里曾经有一个寺院——砚台寺而来。当然,还有因寿圣寺而起会的刘巧、贾庄,赫庄等等。总之,既有所以,定有因为。

这里的庙会形式也不统一。有一个村一个村过会的,也有几个村连在一起过会的。庙会当日热闹的很,十里八村的亲戚朋友都会聚拢到有会的这一家来。村中杀猪宰羊,熙来攘往;村头搭着戏台子,生旦净末丑唱腔嘹亮,形式之大,堪比春节。

这里的庙会活动丰富。村里忙着款待客人,村口的小商小贩们忙着叫卖生意。主干道旁扯起了绳子挂衣服,又撑起了支架放袜子;还有各种吃的、玩的,摆满了一个摊位又一个摊位,五花八门,比比皆是,真是应有尽有。

当然也少不了游街串巷杂耍的,借几只猴子一头老虎搭个棚子卖票的,摆了一地玩具套圈儿的,在一块儿硬木板上绑了气球玩飞镖的……总之,这一天成了乡亲们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狂欢节。

这里的庙会大多都是春会,也就是春节过后没多久。我也问过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关于这个庙会时间确定的依据。他们的说法多是春节忙,亲朋聚不齐的这次就再聚聚;或者是说先前生活条件不好,人们才想到设个会多吃点好的。想想这些说辞和我们对传统庙会的理解早已大相径庭了。

在我看来,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了,乡亲们早已摆脱了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但这种赶庙会的活动依然保持着,归根结底该是一种增进感情交流的方式。你来我往,拉拉家常,邻里和睦,亲朋团结,这才是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啊!

【第4篇】庙会

“五一”小长假变为了四天,心情感到非常的开心,同时在小长假里面我们村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庙会,所以我们村所在的小区周围是一派热闹气象,请来的剧团至少要唱上个三五天以渲染烘托气氛,各种孩子们的游乐设施都装备到位,卖蔬菜的吆卖声更是不绝于耳,卖小凳子的、卖锅碗瓢勺的、卖各色小吃的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来。走亲访友的宾朋也如期而至彼此之间寒暄些生活中的如意与不如意;不管是亲近的还是有些疏远的亲戚们都汇集在一起叙说着前些年的岁月和当下的风光无两,谈到兴奋时可以肆意地大笑,谈到失意时可以惆怅地端起酒杯猛啜两口同时感叹三两声生不逢时;女人们则交流一些美容美发的独到见解与心仪的店铺,当然减肥自然也不会不谈,但是所有话题到终了总会归结到孩子的身上;老人们则长嘘短叹着各自的身体健康,同时穿插说些某某于何月何日驾鹤西去而痛惜感伤。

因此这庙会是一个亲戚朋友们倾诉衷肠的好日子。但对于那些没有庙会的村落的人们来说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心存遗憾。

我们村的人们原来总是这样地羡慕过别村,其中也包括我,我那时还在上小学,经常跟着父母去亲戚家赶庙会,对于孩子们来说赶庙会是一个非常值得企盼的事情。因为在哪儿可以吃一些很久没吃过的美味,可以玩一些有趣的新鲜的活动,那个年代的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所以我十分向往也就没什么值得可笑的了。而且不管当时的家庭多么地拮据,在那天父母总会表现得比较大方,对于贪吃贪玩的孩子也都选择了放纵,实在不想让孩子太过分而无度乱花钱,有的家长就陪着孩子起到监督的作用,时不时地在关键时刻作出花最少的钱又博得了孩子的欢心的选择。记得有一年我在庙会上观看了大头人的游乐节目,其实那些大头人就是一个人顶着一个硕大的脑袋,大脑袋的脸上往往涂有鲜艳的颜色,有的比较喜庆,但也有的比较狰狞。对于那时孤陋寡闻的我来说,这可是人生第一次看这种节目,在人群中我追着看了好久,后来到了晚上我竟然就梦到了大头人。当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要问爸爸“为什么我们村没有庙会?”的话,爸爸总是不置可否王顾左右而言它。

还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为起庙会找到了一个无可推托的理由——在我们村的北边挖出了一个据说是宋代的碑刻,上面记录着那时我们这里曾经有过庙会的历史,庙里贡奉的是祖师爷。于是乡亲们组织人员开始为庙会的重现而奔走,重塑了祖师爷的金身,筹集了善款,聘请了剧团,操起了锣鼓,燃放了烟花爆仗,同时还奔走到亲戚的家中相告,千叮万嘱说到时一定要记得去看戏!但那时我已经上中学了,因此大多数的庙会是回不了家的,所以就期待着哪一年刚好逢着星期天了。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了,经过几年的接待亲戚朋友,才真正地知道这庙会是给孩子们过的,也只有孩子们才会无忧无虑地开心,而我为了这庙会往往要准备上好几天,生怕操办不好而影响了各位到访之人的好心情。对于不擅长做饭的我还要做两三桌真真地是煞废脑汁,一天下来整个人都疲惫不堪了,再也没心情去庙会哪儿逛了,小时候的盛景再也不能重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劳累,往往选择去饭店吃饭,吃过连杯盘都不用刷,还有服务员端茶倒水,幸甚!

【第5篇】庙会

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城隍庙,我的家乡郑州也有。每逢过年,各家各户最喜欢逛的就是城隍庙会,因为这里年味十足,你不仅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品尝特色小吃。

郑州城隍庙会是郑州市的古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庙会上会举办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郑州城隍庙位于市区商城路东段路北,原名城隍灵佑侯庙。该庙建于何时,文献缺乏确切记载。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郑州城隍庙位于老城区,没有车水马龙的忙绿,前后左右都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街道,让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老庙院充满了古朴、静谧的氛围。但即便如此,只需看到那雕梁画栋的飞檐门楼,你也能想象数百年前,它周边曾经热闹的场面。城隍庙坐北面南,目前保留和修复建筑群包括山门、前殿、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次分明,布局结构合理。这里有一颗长了几百年的大榆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放肆伸展的枝叶几乎覆盖了半个庭院,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庇护着这个庙院以及每一位前来礼拜的虔诚香客。正对着大殿的方向,也就是大门的里侧,是一个延伸出来的古老戏楼。郑州城隍庙的戏楼为双层结构,戏楼整体高度超过丈五,在整个河南境内,这种规格的的戏楼也都很少见。每逢庙会,城隍庙里都会涌入从四面八方来的香客,门外是熙熙攘攘的马车、摊贩和人群,门里是烟火缭绕的跪拜和祈祷。热闹的大戏就是在这戏楼之上上演的,精彩的戏曲表演让人目不转睛,轰鸣的锣鼓可以穿遍几条街道。城隍庙供奉的是刘邦麾下大将纪信。楚汉之争时,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军粮绝,为保刘邦,纪信献计自己假扮刘邦诈降。刘邦采纳其计,趁纪信假扮汉王乘黄巾屋出东门之际,自带数十骑从西门出走。项羽发现中计后,迁怒于纪信,将其烧死。后人感其忠烈,信奉其为城隍,世代敬仰。“羽烧杀信”就是讲的这个故事。

每年春节我也会和家人一起逛郑州城隍庙会,这里有戏曲、盘鼓表演,舞龙,舞狮子,还有秧歌队,民间剪纸,南阳火烙画,淮阳泥狗,各种古币展览.....我们全家融入其中,驻足观看,其乐融融。庙会还有各种各样的当地小吃:郑州烩面,烙馍卷菜,烤红薯,炒凉粉,炸油馍,鸡蛋灌饼,芝麻盖儿烧饼.....带着郑州本土、地道、迷人的生活味道和生活气息。记得有一次,一只不听话的杂耍小猴跑到我面前,可伶巴巴地盯着我手中的烤红薯,我不忍心看到它挨饿,于是就把吃了一半的烤红薯给了它,它高兴的给我表演了一个“后空翻”......

郑州城隍庙,这里有特色的建筑,热闹的大戏,繁华的集市,绵延的香火,丰富的小吃,这是一个真正属于民间,汇集中原地区特色传统民俗和文化艺术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郑州,我爱这个充满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的千年古庙。

上一篇: 己巳年大林木命适合佩戴什么,己巳年大林木命有什么禁忌

下一篇: 山西卦山庙会:起源由来、传承历史、特色活动

相关阅读

最新资讯

大家都在看